加工定制:是 | 类别:佛像 | 宗教:道教 |
品牌:豫莲花 | 是否专利货源:否 | 是否进口:否 |
材质:树脂 | 货号:001 | 工艺:手工 |
净重:200 | 包装:木箱 | 产品编号:001 |
规格:001 | 尺寸:1.8 | 是否跨境货源:否 |
【普通神祇:关帝】
关帝又称关圣帝君、关老爷、关公等。神名关羽,字云长,生年不详,卒于公元219年。曾随刘备东征西讨,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。死后屡被加封,由侯而王、而帝、而神。道教封其为“关圣帝君”,佛教封其为伽蓝神,儒学者称之为关夫子、武圣人,与孔子等同看待,清代朝廷下令各州建武庙,春秋致祭,备受尊崇。
在民间,关羽被视为忠、义、勇的化身。福建各地关帝庙林立,明谢肇浙说:“今天下神祠,香火之盛,莫过于关壮缪。”(《五杂俎》卷十五《事部三》)
李光缙在《通淮庙记》中说:“今天下祠汉寿亭侯者,遍郡国而是,其在吾泉,建宫毋虑百数。……上自监司守令,居是邦者,迨郡缙绅学士,红女婴儒,无不人人奔走,祷靡不应,应靡不神。”清代信仰关帝之风尤烈,梁章钜说:“今吾乡街巷皆有关帝祠,……即士大夫无不知敬关帝者。”(《退庵随笔》卷十)
民国时期,信仰关帝之风不减,《永定县志》载:“五月关帝诞辰,十一至十三结合,庆祝者遍乡邑,又六月二十四日重祝,亦有结会庆祝者。”(民国《永定县志》卷十五《礼俗》)
《宁化县志》亦称:“武圣庙尤为灵应,士女祈祷者咸趋之。”(民国《宁化县志》卷十一《礼俗志》)
在闽南,每年中元节都要举行迎神赛会,“泉中上元后数日为关圣会,大赛神像,妆扮故事,盛饰珠宝,钟鼓震鍧,一国若狂。”(《闽书》卷三十八《风俗》)一般神灵出巡,只坐四抬大轿,***关帝、保生大帝、妈祖可坐八抬大轿,其中关帝又在众神之前。每次赛神,“关大帝、吴真人灯牌以数千计”(清·乾隆《泉州府志》卷20《风俗》),信徒最多。古代泉州,发生大瘟疫时,都要抬出关帝像出巡,最近一次是在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举行。当时鼠疫流行,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会组织关帝出巡,关帝坐十六抬大轿,前面是二帝岳飞,坐八抬大轿。沿途民众纷纷跪迎念祷,争相出钱替换抬轿者(俗信抬神轿可免灾祸)。人山人海,沿途民户设香案迎接,鞭炮声震耳欲聋。
1949年之后,大多数关帝庙或关闭坍塌,或改为他用,但关帝信仰并未消失。民间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、佑科举、治病***、驱邪避恶、巡视冥司、***等功能,因此各行各业都信奉他。不少人把关帝神像放在家中奉祀,或在关帝庙门口烧香叩头。即使是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也是如此,泉州通淮关帝庙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改为工厂,神像被毁,而信徒们仍成群结队在庙前空地,叩头祈愿;或晚上悄悄前去礼拜。每逢节日,庙前人山人海。人们结拜兄弟时,要去关帝庙换金兰谱,发誓仿效刘、关、张“桃园结义”,***变心。做买卖的视关帝为财神,希望互相间以义气为重,和气***。航行于海上的人除奉祀妈祖外,在船中也往往奉祀关帝。生病时,要去关帝庙占卜抽签,甚至祈雨也找关帝帮忙。
80年代以来,一些关帝庙被修复。规模较大的是泉州通淮关岳庙和东山铜陵关帝庙,每年到两处进香的都有数十万人,其中不少是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。在铜陵,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大厅上悬挂关帝画像,有立像,有坐像,最常见的是关帝读《春秋》的坐像。初一、十五烧香礼拜,二月抬关帝像出巡,五月十三和六月廿四日为关帝祝嘏,搭戏台,演大戏,万人空巷,观者如堵。有些远地香客和台湾同胞、海外侨胞也赶来进香,瞻仰大典。